在上一篇文章裡,我分享了透過 AI 來改善使用者對任務管理功能的回饋意見,進而推動平台功能與 UI 細節持續優化的過程。這篇文章,則要延續這個主題,分享更多實際的案例,說明我是如何在使用者意見與 AI 協助之間,不斷迭代,讓平台逐漸改善、更貼近需求。
如果說 功能完整 是一個基礎,那麼 體驗順暢 則是讓使用者能夠長期使用下去的關鍵。以下幾個案例,正好呈現了這個過程中一些有趣的挑戰與解法。
其中一個最直接的回饋是來自於使用者的疑問:
「動物拼圖要怎麼獲得?」、「成就系統有什麼用處?」
這些問題讓我意識到,雖然在入口網站裡,其實已經寫過各種功能的說明,但多數人並不會耐心去翻看網站上的長篇介紹。對於一個操作平台來說,功能如果缺乏即時、直覺的說明,等於是存在感大打折扣。
因此,我決定讓 AI 幫我建立一個 使用說明頁面。這個頁面不只是靜態文字,而是包含以下設計:
這個功能的開發速度出乎意料的快。AI 不只熟悉我專案的結構,還能自動幫我查詢每個功能的運作方式,並將解釋寫進頁面,並且整個說明頁面樣式完全符合平台設計。當然免不了,仍然會有些遺漏,透過幾次來回修改,我就完成了這個「自帶搜尋引擎的說明頁面」。
另一個回饋是:「有些字太小了」。
說來慚愧,這是我一開始完全忽略的問題。我原本的做法是讓 AI 自動生成樣式,卻沒有針對字體大小做統一規範。結果是:某些頁面字體偏小,特別在手機上,閱讀起來十分吃力。
我嘗試請 AI 幫我找出所有小於 12px 的字體,但這裡遇到了一個現實挑戰——字體大小的定義方式很多,不同寫法難以一次檢測。
AI 嘗試過幾次,卻始終無法正確列出所有需要調整的地方。最後,我還是得自己逐頁檢查,把有問題的文字標記出來,再逐一請 AI 調整。
這過程雖然繁瑣,但也讓我學到一個教訓:
與其事後逐一修補,不如一開始就建立好「規範」。
於是我請 AI 幫我定義了一組字體大小規則,例如:
--font-size-xs: 14px; /* 最小字體 - 說明文字、輔助資訊 */
--font-size-sm: 16px; /* 小字體 - 一般內容文字 */
--font-size-md: 18px; /* 中字體 - 標準文字、按鈕 */
--font-size-lg: 20px; /* 大字體 - 小標題、重要資訊 */
--font-size-xl: 32px; /* 特大字體 - 主標題、重點顯示 */
並在修改時要求 AI 一律使用這套規範調整字體大小。這樣不僅解決了目前的問題,也讓未來維護時更容易統一管理。不過因為實在有點多,目前就只先針對明顯太小的部分先做調整。
.settings-header h1 {
color: var(--text-color);
font-size: var(--font-size-xl);
margin: 0;
}
另一個使用者的回饋是:
「新增任務時,有些視窗的按鈕需要下滾才看得到,看起來像是 BUG。」
以任務管理頁面為例,在「新增任務」視窗中,底部的確認/取消按鈕,原本會隨著捲動條往下移動,結果導致使用者必須額外滾動才能點到。這樣的體驗確實不佳。
我把需求簡單描述給 AI 並附上截圖:
新增任務視窗的確認/取消按鈕,應該固定在底部,不受 scrollbar 滾動影響
AI 完全理解,並幫我生成了修正的 CSS。然而,這裡卻出現了一個副作用——由於一開始的元件命名不夠嚴謹,修改後造成 其他頁面的按鈕也跟著變動,一度陷入「全域汙染」的問題。
最後,我重新調整了元件命名,確保這些樣式的影響範圍僅限於目標元件,問題才得以解決。
最後一個案例,是在不同裝置上測試時發現的 UI 壓縮問題。由於我在測試時,沒有針對所有螢幕比例做完整驗證,因此有些元件在不同解析度下顯示不正常,甚至被擠壓變形。
這種情況下,AI 的幫助非常直接:我截圖並描述畫面異常的狀況,AI 就能針對相應的 CSS 調整,讓元件在不同比例下自動適應。
不過,這也讓我體會到一個現實:
測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環,未來也該多花點時間思考如何讓 AI 幫忙做測試。
這部分,目前仍然需要我自己逐一操作檢查,再把具體問題丟給 AI 解決。
從這些案例來看,即便是一個完全透過 Vibe Coding 的專案,只要遵循一定的規範,後續維護也能繼續依靠 AI 協助完成。無論是字體大小統一、UI 按鈕位置調整,還是跨裝置適配,都能透過 AI 提升效率。
不過,過程中也體現了一個事實:AI 並不是萬能的。
例如字體大小問題,AI 明明沒有完整調整到,卻還是回覆:
全部修好了
這種「幻覺」問題,代表 AI 很多時候仍然不夠可靠。
因此,開發者本身對專案還是需要保有一定程度的理解,才能寫出更精準的提示詞,甚至在 AI 出錯時,自己能辨識問題並進行修正。
另一個也讓我深有體會的是,雖然我對整體架構有所控管,但畢竟很多實作細節不完全理解(尤其是專案開始時邊實驗邊做,走了不少彎路),如果 AI 出錯,自己也不明白原因,就要有足夠耐心跟 AI 周旋或是趕緊學習補充知識了。
軟體功能的存在本身並不代表價值,只有當使用者能清楚理解、輕鬆操作、無痛體驗時,功能才真正發揮它的意義。
在這個過程中,AI 確實能帶來巨大的幫助:它能快速生成修改,處理繁瑣的樣式調整,甚至協助建立全新的使用說明頁面。然而,AI 仍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思考與判斷,尤其在設計規範、測試驗證與錯誤辨識上,依然需要人工的參與。
同時,工程師的角色也因此更顯重要。AI 的確能幫我們加速處理重複與機械化的工作,但真正決定產品品質與方向的,仍是工程師的專業判斷:對問題的理解、對體驗的把握,以及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。只要使用得當,AI 會是放大效率的工具。
敬請期待下一篇《把單字學習變成挑戰:AI 協助的親子實驗》